还原一个真实的林徽因。
“林徽因卢沟桥事变后写给女儿的信。”
前两天上了微博热搜。
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,
她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:
“第七,要有家国大义。
我们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,
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,
我们都愿意打仗,
你就跟着大姑姑那边,
我们就守在北平。
现在我们做中国人,应该要顶勇敢,
什么都不怕,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。”
一直以来,
传闻都说林徽因缺少民族气节,
但从此信看来,完全不是如此。
说到中国100年来的才女,
林徽因可能是被误读得最多的那一个,
以至于很多人都骂她是“绿茶鼻祖”。
但我们细细查阅各种资料、书信后,
发现根本不是如此。
今天,我给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林徽因。
01
1904年出生的林徽因,
有一个并不快乐的童年。
其父林长民是清末有名的才子。
1912年,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一成立,
林长民就被推举为参议院秘书长。
但其母何雪媛却极其平凡,
不识字,更不懂琴棋书画,
所以两人毫无共同语言。
何雪媛生育了两女一子,
但一场大病夺走了一子,
又一场大病夺走了一女,
只有林徽因幸运活了下来。
婆婆急了:“咱林家可不能断了后!”
于是赶紧让林长民娶了小妾。
小妾识文断字懂书画,
又一连生了几个儿子,
便从此得了林长民欢心,
本来就不受宠的何雪媛,
就此便被遗忘在了后院,
整天过着以泪洗面的生活。
跟着母亲住的徽因,活得抑郁而黑暗。
将她从黑暗中拯救出来的是书。
姑姑林泽民教会了林徽因识字,
识了字的徽因便泡进满屋藏书里。
书不仅驱散了她心里的阴霾,
也壮阔了她的格局。
那时,父亲忙于政务而常年奔波在外,
小小的“书虫”便成了家里的通信员,
代祖父给父亲写信。
这些书信如今虽然已寻不得了,
但幸好林长民给她的回信还在。
林长民最早的回信,
写于徽因七岁那年:
“春深风候正暖,庭花丁香开过,牡丹本亦有两三葩向人作态,惜儿未来耳……”
七岁便能读懂父亲这般字句,
可见徽因读书之广专注之深。
1916年,徽因随父亲定居北京,
被送进了有名的培华女子中学。
徽因那时虽只有12岁,
却在同学中一望而皎然。
林清玄说:“一个人的气质里,藏着她读过的书。”
此语用来形容徽因,倒是极为妥帖。
那一望皎然的优雅,都是厚积薄发的沉淀。
02
由于聪慧,徽因很得父亲宠爱。
1920年,林长民被派往欧洲考察。
这次长期考察,他带上了徽因,
“多增长见识,开阔胸次怀抱。”
这年9月,徽因考上了伦敦圣玛丽学院。
因为父亲需赴欧洲各国考察,
徽因便常常一个人独守伦敦。
独居的日子孤独而惆怅,
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:
“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,
一个人吃饭,一面咬着手指头哭……
我老希望生活有点浪漫的事情发生,
或是有个人叩门走进来同我谈话,
或是同我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,
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。”
没想到,那个人真的来了。
这一年,徐志摩来到了伦敦,
“我想跟随罗素学哲学。”
24岁的志摩和16岁的徽因,
像老天安排似的相遇了。
初见她时,志摩全身一震,
“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”,
他五脏六腑被月色晕染了个干净。
初见他时,徽因眼里便起了涟漪:
“志摩认真的诗情,
绝不含有丝毫矫伪,
他那种痴,
那种孩子似的天真实能令人惊讶。”
志摩开始找各种理由到林家作客,
与徽因一起坐在康桥下看夕阳,
一起看夕阳下的潺潺流水,
在潺潺流水边谈文学谈诗歌……
志摩在《我所知道的康桥》中写道:
“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,
说也可怜,算是不曾虚度。
就只那一春,
我的生活是自然的,是真愉快的!”
林徽因、徐志摩与泰戈尔
但这一春随着张幼仪的到来而猛然结束。
1921年3月,张幼仪来到伦敦。
她是徐志摩发妻,并已有一子。
徽因万万没想到“原来竟是这般情况”,
站在张幼仪面前,她惊慌失措:
“她张着一双哀怨、祈求和嫉意的眼睛,
定定地望着我,我颤抖了……”
那几日,徽因茶饭不思,
一个人躲在房间里,偷偷掉泪。
最终,她做了一个超狠的决定。
她对父亲说:“我想马上回国。”
父亲什么都没问,他心如明镜。
她没告别,只给志摩去了一封信:
“志摩,我理解您对真正爱情幸福的追求,
这原也无可厚非。
我但恳求您理解我对幼仪悲苦的理解……”
徽因就这样降下了帆,
拒绝了大海的诱惑。
林徽因与林长民
03
回国后,徽因继续在培华女中求学。
而林长民则立马去找了好友梁启超,
他喜欢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。
梁思成虽然瘦小,但才思敏捷。
擅画,是《清华年报》美术编辑。
擅音乐,是清华管弦乐队队长。
擅体育,是校运动会跳高冠军。
擅外语,译过王尔德多部作品。
而思成几年前便见过徽因,
对其才华与容貌甚是心仪。
梁启超与林长民便敲定了这门婚姻。
但这个敲定,不是勉强,可以变更:
“给你们介绍,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。”
徽因和思成就这样开始了交往,
加速这场恋爱的是一场车祸。
1923年5月7日,
思成上街参加游行,
结果被一辆车撞飞。
思成住院那段时间,
徽因天天前去照顾,
因为频繁接触,两人感情迅速升温。
徽因与思成
思成原计划1923年赴美留学,
因为车祸,只得再推迟一年。
这一推迟,正好等到徽因中学毕业。
于是1924年,两人便比翼双飞,
同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。
思成:“你想学什么?”
徽因:“建筑学。”
思成:“一个女孩子怎么想学这个?”
徽因眼里闪着光:“中国有那么多好建筑,但是却没有现代建筑科学。”
思成原本想钻研西方政治,
但被徽因眼里的光所打动:“那我也学建筑。”
哪知思成选了建筑,徽因却不能。
因为建筑系不招女生。
徽因便只好“曲线救国”,
在美术系注册,
但选修了建筑学全部课程。
1927年,两人双双以优异成绩毕业。
1928年,两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。
结婚那天,思成问:“为什么选我?”
徽因:“答案很长,我得用一生去回答。”
在林徽因结婚之前,
徐志摩干了一件大事,
在报纸上登了《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通告》,
向全中国宣告:我离婚了。
他想借此挽回林徽因的心。
但徽因还是选择了思成。
她对此说过一句话:
“人生总在祈求圆满,
觉得好茶需要配好壶,
好花需要配好瓶,
而佳人也自当配才子。
却不知道有时候缺憾是一种美丽。
太过精致,太过完美,
反而要惊心度日。”
徽因写过一篇叫《九十九度中》的小说,
而她正是九十九度的女子,
离沸点永远差一度。
徐志摩虽然多才,但是更多情。
“而女人想要的,毕竟是一份现世的安稳。”
嫁给一个人,便是嫁给了一种人生。
所以徽因最终选择了踏实可靠的思成,
这个选择让她避免了成为另一个张爱玲。
有句话说得好:
“女人越理性,活得越高级。”
你可以保持九十九的热度,
但要活得美,得把最后一度感性换成理性。
04
在感情问题上,林徽因被多部传记误读,
以至于很多人骂她“天字第一号绿茶婊”。
被误读的第一件事:八宝箱事件。
1931年11月19日,
徐志摩坐“济南号”飞机失事后,
就发生了著名的八宝箱事件。
凌叔华对外宣称:志摩一死,林徽因就跑去她家里,争抢八宝箱。
“箱子里装着志摩珍贵的文字手稿,
还有林徽因和志摩之间见不得光的书信。”
这事闹得满城风雨,
让徽因备受辱骂。
但真相并非如此,
后来胡适专为此事撰文做了说明:
志摩去世之后,
胡适牵头收集他的遗作以备出版。
胡适找到徽因,请她出面编撰目录,
并让凌叔华把八宝箱遗物交与徽因。
结果凌叔华私自把徐志摩日记扣下了,
徽因才上门去问“可否让我看看”,
凌不给,所以才发生了争执。
最后胡适出面,才把日记要了回来,
“里面压根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。”
被误读的第二件事:电报门事件。
陈巨来写过一本《安持人物琐忆》,
书中记载了一段陆小曼告诉他的往事。
说有一天,林徽因给徐志摩发来电报,
大意是“我孤独苦闷,希望你写信安慰我”。
徐志摩就跑去电报局发报,
哪知工作人员说:
“你是第五个给她发电报的人了。”
徐志摩气得差点喷血。
陈巨来此文一传开,很多人大骂徽因:
“太浪了,四处招惹男人。”
但事情的真相是——
1925年,国内局势动荡,
身在美国的徽因担心国内朋友的安全,
便写信说:“给我一个快电……”
只是问安,哪有什么挑逗。
如果是挑逗,
张歆海收信后就不会感叹:
“我没希望,志摩比我更没希望了。”
被误读的第三件事:金岳霖事件。
被多部传记共同提到的一个情节是:
1932年金岳霖对徽因说:我还有机会吗?
林徽因随后找梁思成倾诉:
“我苦恼极了,同时爱上了两个人,不知如何才好。”
梁思成对林徽因说:
“你是自由的,如果你选择老金,我祝你们永远幸福。”
徽因没有离开他,说了那句著名的话:
“你给了我生命不能承受之重,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!”
金岳霖知道后,对徽因说:
“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,我退出。”
三人从此终身为友,毗邻而居。
这些故事情节纯粹就是扯淡,
1932年时,林徽因身怀六甲,
而此时金岳霖正在美国进修。
汪曾祺写过一篇《金岳霖先生》,
其中讲到一个情节:
林徽因去世多年后,
金先生有天宴请好友。
众人大惑不解,金先生大声宣布:
“今天是徽因的生日!”
举座好友,尽皆唏嘘不已。
后有人请金先生为《林徽因文集》写段话,
金岳霖一字一顿说:
“我所有的话,都应该同她自己说。
我没有机会同她说的话,
我不愿意说,也不愿意有这种话。”
不说,才是金岳霖的爱情格局。
05
1928年,思成和徽因从美国归来后,
双双奔赴东北大学,
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。
后来日本侵华,两人便逃往西南任教。
逃难途中,徽因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。
在李庄,她卧床不起,
生活上很白痴的思成,
为了照顾徽因,
学会了生炉、炖汤、烧菜,
学会了输液、打针、煎药。
医生说:“肺结核要隔离。”
思成不同意:“用不着。”
于是他自己也染上了肺结核。
为了徽因,思成什么都愿意,
哪怕是同染肺结核。
徽因爱美,他就为她做仿古铜镜。
从雕刻、铸模到翻砂,
每道工序都亲自经手。
并在镜子后面刻下情语:
“徽因自鉴之用。民国十七年元旦,思成自镌并铸,喻其晶莹不珏也。”
27年婚姻里,他一直奉她为女神。
他说:“我怎能负了她的选择。”
他不负她,她也一样。
“思成是个慢性子,
一次只愿意做一件事,
最不善处理杂七杂八的家务。”
于是在日本侵华后那十余年里,
她从千金小姐变成了糟糠之妻。
“我是女人,
当然立刻变成纯净的糟糠的典型,
租到两间屋子烹调,课子,洗衣,铺床,
每日如在走马灯中过去。”
“在菜籽油灯的微光下,
缝着孩子的布鞋,
买很便宜的粗食回家煮……”
在躲避日机轰炸中,
梁思成的皮尺掉了,
皮尺是测量古建筑的必需工具,
思成整天愁眉不展。
徽因偷偷跑去黑市,
用23元法币买了一条皮尺。
她在云南大学教一月书,
工资才40法币。
她就这样竭尽所能地做着妻子和母亲。
但十余年过度操劳,她健康尽毁。
抗战结束后,医生给她做检查:
“两肺和一个肾感染,存活期约五年。”
很多传闻说林徽因太作太娇气,
其实完全不是如此,
她是顶好的娘,也是顶好的妻。
06
梁思成与林徽因在美国求学时,
他去找她,经常要等上半小时,
“她爱打扮,对面容、发式、衣袜,哪处都不肯草率。”
思成的弟弟思永为此写对子调侃:
“林小姐千装万扮始出来;
梁公子一等再等终成配。”
徽因不但婚前爱美,婚后也爱美。
在逃难的火车上,虱子咬得不行。
她爱美,不好意思把手伸进衣服挠痒,
结果全身上下肿满大大小小的红包。
她不但健康时爱美,生病了也爱美。
病再重,也要把自己收拾得漂漂亮亮。
她的一生之敌林洙,
这样讲述生病的她:
“我承认一个人瘦到她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了,
但是即使到现在我仍旧认为,
她是我一生中所见过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。”
美学家张世英说:“人生四种境界:欲求境界、求知境界、道德境界、审美境界。审美为最高境界。”
所谓审美境界,就是要活得美。
活得要美,就是林徽因的追求。
林徽因画作
不但富裕时要活得美,
贫穷时更要活得美。
在长达九年的抗战颠沛生活中,
即便租住在最偏僻最简陋的房里,
林徽因也没有被艰苦生活所打败。
她去旧货店淘回老家具和旧书,
将废弃的粗木地板拾回来铺在地上,
在靠窗的墙上做一个朴素的小书架,
再在下面的木凳子上铺上一些饰布,
并给家里的陶制土罐插上大把野花。
再累再苦再穷,
她也要房子装点得“欣欣然”。
她常常在夜晚写诗,
写诗时还要点上香,
穿一袭白绸睡袍,
面对庭中一池荷叶,
在清风飘飘中吟咏美丽的诗句。
1932年,儿子梁从诫出生后,
她为他写了那首《你是人间的四月天》:
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,
是燕在梁间呢喃,
你是爱,是暖,是希望,
你是人间的四月天!
在混乱年代里,
任何事都无法改变她的积极与乐观。
她这样写道:
“我认定了生活本身是矛盾的,
我只要生活,
体验到极端的愉快,
灵质的、透明的、美丽的、近于神话理想的快活。”
所以即便生活再艰难,
她也要奋力活出人的样子。
林徽因书法
07
林徽因说过一句有名的话:
“许多人都做了岁月的奴,
忘记自己当初想要追求的是什么。”
所以,她不愿成为“梁思成太太”,
她要做一个独立的林徽因。
很多人赞她貌美,她回应说:
“真讨厌,什么美人美人,
好像女人没有什么事可做似的,
我还有好些事要做呢!”
1932年,日本占领东三省后,
日本学者断言:“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。”
林徽因闻言就怒了:
“我就要去找出来,
省得他们目中无人以为中国好欺侮。”
于是她和思成一起,
开始了中国古建筑考察之旅。
1937年夏天,在山西豆村,
两人发现了一座气势恢宏的殿宇。
这座殿宇就是现在著名的佛光寺。
两人奔向殿宇,在梁下支起高架,
清洗梁底尘垢后,一行字迹显现出来:
功德主故左军中尉王。
徽因高兴得手舞足蹈:“终于找到了。”
1932年到1945年,
两人走遍大半个中国,
考察测绘了数百处古建筑物,
编写了《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》。
1949年,北平解放前,
中共领导找到两人索要此书,
以此为蓝本确定了《全国文物保护目录》。
一说到“中国建筑史”,
很多人只记得思成,不记得徽因。
其实,思成的书,
都是在徽因帮助下完成的。
思成说:“我擅画图,徽因擅为文。”
思成说:“我的文章都是林先生润笔过的。”
徽因不仅擅文,更擅设计,
她参与了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三件大事。
第一件:参与设计国徽。
“国徽的主要设计者是林徽因。”
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原院长秦佑国说。
第二件:抢救景泰蓝工艺。
“她逛古玩城时,
发现了濒临绝根的景泰蓝花瓶,
便在清华大学成立了景泰蓝抢救小组。”
第三件: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。
“她负责设计了纪念碑底座的浮雕纹饰。”
而且这三件大事,
是在她“摘除一个肾、肺病咳血”之下完成的。
1950年,国徽挂上天安门后,
梁再冰留着泪感叹:
“那红色中有妈妈的一小滴血。”
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自煊说:
“现在的人提到林徽因,
不是把她看成美女,
就是把她看成才女。
实际上,我认为,
她更主要的是一位建筑学家。”
徽因泉下若有知,定当奉他为知己。
这也是她与陆小曼等人的最大不同,
陆小曼始终是朵仰仗他人的菟丝花,
始终抵不住货真价实的辛苦,
始终离不开喧嚣纷扰的社交场。
但林徽因不一样,
她是一位能耐寂寞的学者。
她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说明:
“别因为自己是女人,就禁锢了双脚。
真正长存于世的美,从来不止于皮囊,
更是一个女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立和智慧。”
08
1944年,日军占领贵州都匀。
梁从诫问母亲:
“日本人要是打进四川,你们怎么办?”
林徽因淡淡说:
“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,
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?”
梁从诫急了:
“我在重庆上学,你们不管我啦?”
林徽因说:
“真要到了那一步,就顾不上你了。”
后来,梁从诫回忆说:
“我被母亲的凛然之气震动了,
第一次忽然觉得她好像不再是妈妈,
而是变成了另外一个别人。”
如此刚烈,真是比男儿还男儿。
1944年,美军要轰炸中国日占区。
于是请思成徽因绘制文物保护地图。
谁也不曾料到,
美军最后竟收到了两张地图。
一张是中国文物保护地图,
一张是日本京都和奈良文物保护地图。
两人说:“也请保护日本的建筑。”
要知道,林徽因的弟弟就死于抗日战场。
她悲痛欲绝,写下了长诗《哭三弟恒》。
但现在她却向美军提出:
“请保护京都和奈良。”
如此大气,真是比男儿还男儿。
1946年,梁从诫考清华落榜。
林徽因按程序请人调阅儿子试卷后,
没有发现卷子中有错判情况。
儿子望着她,眼里充满乞求。
要知道,清华建筑系是思成徽因一手创建的。
而思成当时还是清华建筑系主任。
要开个后门,似乎是很容易的事。
但林徽因对儿子说了五个字:
“不能那样做。”
如此格局,真是比男儿还男儿。
1953年,北京城建,很多古建筑被毁。
很多学者不敢说话,林徽因却跑到市委,
说了那句后来广为传颂的话:
“你们拆的是具有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!
将来,你们迟早会后悔,
那个时候你们要盖的就是假古董!”
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道:
“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,喉音失嗓,
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,
真是句句是深情。”
如此风骨,真是比男儿还男儿。
林徽因不仅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建筑学家,
更是一位极有气节的知识分子。
她是女人,却从不惺惺作态。
她不是男人,但有几个男人能敌哉!
学者陈占祥说:
“不是不让须眉,简直是让须眉汗颜!”
09
1955年4月1日,
受尽肺病折磨的林徽因闭上了眼睛。
梁思成亲自为妻子设计了墓碑,
上面只写了七个字:建筑师林徽因墓。
追悼会上,两位挚友金岳霖和邓以蛰,
联名为林徽因撰写了一幅挽联:
“一身诗意千寻瀑,万古人间四月天。”
林徽因留下了那么多诗歌、小说、散文,
也留下了不少可载建筑史册的图文与设计。
但我觉得这些都不是她最好的作品,
她最好的作品是她的人生。
能够让她成为女神范本的,
也正是她高级的生活艺术。
这门艺术的核心就是——倾我所有去生活。
不管遇到什么流言、什么挫折、什么磨难,
林徽因始终是明朗、丰沛、欢乐、向上的,
她倾尽全力活出了女人之美生活之美。
同为才女,林徽因与张爱玲不一样,
张爱玲始终带着一种偏执与凉薄之气,
于爱情、于生活、于生命都是一种决绝,
而林徽因始终闪耀着一种光辉,温暖人心。
“她的生命中,
有病痛,但没有阴暗;
有贫困,但没有卑微;
有悲怆,但没有鄙俗。
她是爱,是暖,是希望,
是人间的四月天。”
暂无评论内容